家庭日记 正片

分类:剧情片 意大利1962

主演:雅克·贝汉,马塞洛·马斯楚安尼,瓦莱里娅·钱戈蒂尼,Nino·Fuscagni,塞雷娜·韦尔加诺,..

导演:瓦莱瑞奥·苏里尼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家庭日记》,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元铭清

3星,其实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日记这种东西往往会与生死联系在一起?

有可能是因为日记本身就伴随着时间的流动以及我们对死这个已知的悲哀事物的预判,好像一切的快乐和悲伤都在一个人死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而且有可能用日记记录下这一切的人也会因此而改变。这部电影很好的体现了日记这个概念,在一个平淡的叙事讲述中加入些许对话情感的爆点,让人在缓缓的节奏中对兄弟二人的矛盾冲突与最后的离别印象深刻。吸引人的还有布景,偏向昏黄的暗色调就好像最后泛黄的照片,也像尘封的日记一样包含故事,显得老旧。。不过,叙事有些流水账可能是这个片子的特点,不过也可能就是这个,让我感觉有些平乏。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家庭日记》给了2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马斯楚安尼的表演倒是狠好,特别是哭戏。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家庭日记》2星,拍得美,Marcello爱了。旁白形式不错,但是故事有点慢。。。

特邀嘉宾 fan2030

《家庭日记》两星,男主真的不错,有几场戏特别高光,然而全片给我的感觉也仅此而已。

场刊嘉宾 元铭清

不过我感觉日记嘛,其实本身就是平淡为主,相反没那么多戏剧矛盾也行~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我没有太感觉出,电影的内容和结构很符合日记的形式,感觉和日记没什么关系,除非叫家庭流水账。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甚至都没有纸质感出现,复习《打开心世界》。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就是流水账……哭了都。不过其实这部电影的死亡戏份我还挺动容的,就是最后那段,让哥哥一直说话,我还挺有感触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很多人提到本片的场景很美,我也认为本片的摄影非常好,像是油画一样,大家有看过其他类似的油画电影吗?这些油画一样的摄影风格,大家觉得有没有帮助主题情感的表达?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同样肉麻的《父与子》和《母与子》吗?

场刊嘉宾 曲有误

这里面情感我感觉更多是靠旁白+对话来表达的,摄影风格可以说是相衬。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觉得视觉上给我的感觉不是油画感,感觉是意大利的那种昏黄铅黄的风格。精致中又有点衰败、凋零。

场刊嘉宾 元铭清

因为我前段时间才拍过一个复古风的片子,然后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的美术布景有点感触。因为整部电影其实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个片子的背景显旧,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人物的服装与场景是突出的。在拍复古感场景的时候,会尽量尝试让背景的色块相近,而不是突出,尝试使用相邻配色的配色方法去配色背景墙。这部电影的背景就是我们现在拍摄复古电影的配色方案,正好很符合日记的衰败破败,或者泛黄的复古。所以配色方案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有不错的使用。因为我最近在拍网剧,恰好拍的是比较精致类型的,用的是相反的配色方案,感觉这点正好可以从创作角度说一说。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比较好奇这个视觉跟战争主题的联系。

特邀嘉宾 fan2030

因为挺喜欢《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吧,说起这个第一印象会是《燃烧女子的肖像》。可能《燃烧女子的肖像》本身故事情节就一直在画画,摄影和一些画面处理上就也有一些油画的感觉。如果说烘托情感的话,我认为情感更多会在画本身,而不是“油画般”的画面处理。精致的场景画面里或许有对氛围、有对人物关系和背景的烘托和展现,但情感流露我觉得还是功劳大部分算在演员身上,烧女图和本片都如此。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也觉得,《家庭日记》情的感只有演员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导演看起来很想拍的具有诗意,但是诗意的镜头,并没有和情感和情节有机融合。影片中有很多悲观的情绪,谈一谈你从影片中获得了哪些情绪,并联系人物谈一谈你认为这些情绪是否成立?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看了之后对日记和生与死的联系有了看法,就是总感觉日记这种元素进入电影,好像总和生死离别有关。

特邀嘉宾 fan2030

压抑是最多的,可能跟本人有关,总是看到一些电影后最先体会到的情绪是低气压的压抑情绪。这些情绪放在电影里也是成立的吧,包括对伦理之情的压抑(bushi)。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最直接的就是弟弟对家庭的渴望吧,对空白母亲形象的渴望,至于人物这部里我觉得演员起决定作用,至少兄弟间的感情展现已经到了肉麻的地步了。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男主弟弟和外婆都是被男主“抛弃”的 就算后来重逢+重新组建成家庭 我看的时候都还是觉得有一种无法回到原点的无力感。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本片是一个由情绪和氛围推动的电影,但是后面的剧情转折过于狗血,你觉得这种处理有没有破坏电影的氛围?也可以谈一谈你对本电影塑造的氛围的感受。

特邀嘉宾 fan2030

(本片是一个由情绪和氛围推动的电影,但是后面的剧情转折过于狗血)娄烨:在聊我?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没什么感觉,可能是一开始太过肉麻的展开已经让我麻木了。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倒是没有感觉很狗血哈哈哈,主要是感觉用病情去转折这个在现在看来真的有点老套(不过当时可能不是),其实我也想到娄烨了,在《兰心大剧院》里戏剧与现实的那种间离,我看兄弟两人对话就像看戏剧一样,而不是电影。

特邀嘉宾 fan2030

我也是没有特别大的感觉,可能被前面比较慢的开展冲淡了一些,倒也是不意外,如果没有这样一场死亡,那还真想不到电影要怎样去收场。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聊一聊你认为的哥哥对弟弟的复杂情感变化,以及你认为这种情感变化是合理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特邀嘉宾 fan2030

其实有点遗憾这部电影是1962年的,要是2022年的我觉得骨科剧情真的会有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个问题的来源是,我觉得其实哥哥对弟弟没有什么兄弟情,他们两个之间的兄弟情来的很突然,他们两个之间的兄弟情来的很突然,你说朋友之间的友谊,都更能让我信服,因为弟弟很帅,我也想和帅的人做朋友。

场刊嘉宾 曲有误

哥哥对弟弟就是弥补的心态吧,(难道要说)爱情吗?

场刊嘉宾 元铭清

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其实很多电影都死这样,仿佛很多电影都是这样的,亲情的关系下,前面有各种反对和不熟悉,最后血浓于水的亲情爆发出来,纵使前面没什么感情,最后爆发的时候仿佛那个感情是藏在骨子里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觉得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吗,如果是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弟弟或哥哥我可能会产生这种情感,但如果是一个丑丨逼我可能真的没有。

特邀嘉宾 fan2030

不会,我在现实中的体验,就是原生家庭要有问题,要讨厌就会一直讨厌,要疏远就一直疏远,真的冰释前嫌感觉是很少的情况。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我觉得不可能,但长成哥哥那样我会很乐意做弟弟。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我也觉得不会。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本片不仅描写了兄弟之间的情感,也涉及了很少出现在镜头中的父母。母亲这个角色在兄弟两人的相处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同理父亲呢?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四大宽容(来都来了、大过年的、还是孩子、人都死了)吗?人都快没了。

场刊嘉宾 曲有误

情感的纽带吧。

特邀嘉宾 fan2030

一个维系,如果这俩家长都没了,我想这俩兄弟也没啥必要在一块。

场刊嘉宾 catcatcatyang

父母是工具人。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是呢,我从小在青年文摘里看到的西方家庭可不是这样,说好的孩子18岁连父母都不管,还管你兄弟死活。

特邀嘉宾 fan2030

就想起了我家的老人,因为我家老人,我才会跟我老家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亲戚过年串门,要是到我中年了只有我这一代了,我觉得我也不可能再回老家。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