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正片

分类:动作片 中国大陆2011

主演:孙红雷,景甜,金喜善,吴镇宇,中井贵一,姜武,冯恩鹤,黄海冰,廖京生,雪村,郭德纲,徐娇,何云伟,..

导演:金琛

写在2017年的这篇,放在一部多年前的电影下,但不是一篇影评。因为影片《战国》本身,作为一部低口碑而且没赚钱的作品,生产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无心或故意造成的错误,包括多大程度合乎不合乎学术上人们相信的“历史的印象”和“历史的精神”,至今已经没有更多值得指出和讨论的了。所以,姑且说是一部“影人评”。只是网络中围绕着某个演员而生的讨论中,相关的一些有共鸣的观点的集中。 影评这东西该分为两类,影片新上映时写出来的,和影片下了院线以后写的。在今天两种已经开始出现本质的区别。前者更多为推销广告,或恰好相反,即使试图客观,也难免被一些难以言喻的气氛影响到,说一些大概会让心里好受的东西——例如说“还可以”,“还及格”,只是不愿承认自己浪费了时间、感情和金钱,或不想被说品味差什么的。所以更能反映真实水准的是后者。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不止我,群众已经注意到的,这部电影的女主演,景甜,过于奇特。我依然记得五六年前最早在电影报道里知道她时,央视六给她的头衔,“幸运女孩”。瞬间就感到味不对。一开始就与知名度还算很高的明星搭档作主演,而且剧情还是由显得老成些的女性来饰演其实更有说服力的角色(企业高管),这在当今人力密集的演艺圈里已属非常鲜见。同时期正是许多与我同龄的艺员刚露头角的时候,有些至今仍被指名气大过演技水准,有的虽然专业能力和天赋都得到肯定,但公认没有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经典人物(这个对于艺术家来说难度最大),有些即使得到了“有影响力者”力捧的,被“塞”入大明星领衔且剧情“安全”的中小成本作品里或在巨作里特写路过,不知不觉间如今也只不过能偶然想起而已。媒体人显然皮里阳秋了。只有从一开始就不是因为自身的过人之处而得到某个需要能力和态度去完成的任务时,才说是“幸运”。于是作为看客就不由生出且看能表现如何的想法。结果,与预感的完全一样。当孙膑,庞涓,田忌,齐威王等有故事的人都围绕着一个架空人物展开一个企图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故事,当这些史籍有名的人物没超过三五句话镜头就转向这个田夕门主时,自然将这个人物变成了核心,将一部作品的成败集于一人身上了。应该说,这种套路也已经不新鲜,无论创作者动机为何。观众都能明白,这是要为某个特定的人特别打造的节奏。倒不敢断言这种模式或手法,放在历史题材改编中就注定失败,但要一部剧垮掉,也就是这样一个人之功(之前的例子还有2008年的《赤壁》小乔相关部分的结果)。 2011年前后一系列推介活动显示,很显然这是要作戏中霸气女主(王)的人设,戏外超级天后的节奏。但问题是,任谁(特别是职业前有“青年”二字的)都一上来就是这块料吗? 【补充:就在发文之后五天的2月1日看到一份“好Q心日报”的调查数据报告,“为吐槽去给《长城》贡献票房”和“把景甜的作品看遍再试图理解她能力不行的原因”居然被列为他们基于2千多张投票得出的2016年度网络社交平台最无聊且助长恶俗的头10件事其中之二。但这么想不对。即使说作为一件被包装行销的“产品”,一切相关的事情发展至今,已经并非简单的娱乐话题,也不是“不喜欢你别看”就了得的。艺术都伴随有评论,大众艺术就会引发大众评论,而在据说理论上“不会发光的就是不会”的一个圈里,这已经是关乎评价体系,也就是“公平”、“公正”的问题。后面会有详细论述。】 影评《爱的代价》,说出了许多人见到上述事情都会产生的猜测,只是由一个有名的人以作者独有的风格表达了出来,才让没那么有名的人更加相信原来的判断,甚至演变成有了点网民集体狂欢的性质。即使这样,据说《战国》还是亏钱的。 而这居然还只是开始。无论评价有多低,赔了多少钱,景甜参演的电影却还一部比一部有更大牌的明星,更高额的经费。这已经彻底是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和“艺术逻辑”的存在。 说景甜怎么捧都不红,其实也分两种情况的群众,一种是此前真不认得,没看过任何作品,另一种是像我这样,注意到这个人的存在了,但不欣赏其表现。 不欣赏的原因,不外乎相貌,和演技。 先说相貌。我很少会公开表达对特定的某个艺术工作者的好恶。尤其是外貌。 时至今日,也该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有些评论其实是无谓的了。有人曾尝试论证,以貌取人是难免的,否则人类社会不能延续至今。在同一个生活方式圈中,应该是的。然而别人觉得超漂亮的,你却觉得没那么样,甚至就叫难看,或者完全反过来,这也是正常的,也才是对的,否则,真的是万人孤独,皆因空对男神女神撸?果然如此,人类那些携手抵御傲慢和冷漠的品格是怎么传递至今的? 品头论足,即对某个人外貌乃至气质用简单粗暴的贬义词汇来论断,特别是当今中国网络里常见的品头论足,其实既不符合中国古代,也不符合当今西方社会鼓吹的美德——中国古代的无需赘言,当今西方(特别是影视业发达的美国)则因为多种族的现实和多年的反歧视斗争,反倒已经变得很忌讳简单地以肤色、形状等等的天生因素去评判一个人的“美”还是“丑”。至少前网络时代还如此。 姑且不要扯太远的。即使是在中国的影视圈里,我常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会看相的。有些女明星,确实都肤白眼大鼻高下巴尖,然而似乎很少人在乎那其实是传统面相观中的薄福苦命脸,却因为各种其他的原因被奉为“第一美”、“女神”了(实际上也公认为演过许多烂片,或者演技不高)。2005年见有英国媒体以网络调查的方式得出“n大不好看的国际影星”,某位主演过奥斯卡获奖电影的中国演员赫然在列。而对某位出生在纽约的华裔演员,西媒则一直有美辞。根据我对西人审美观的了解,两者应该都是真实的。这可能跟中国的情况有些相反,但这就是不同圈子的审美观差异,跟你自己还是加上多少个身边的朋友喜欢不喜欢没关系。 以上这些看似带着“双重标准”的陈述,意思是说,看见没有,就算是肯定的概率比较大,也不意味着全体的认同。“每一朵花都是世界上唯一的。”要能都这么想就好了。 特别说这一段是因为,我和许多的网友一样,会因为某个演员在某部作品里的表现而非常厌烦这个人,觉得言过其实,能力不行,甚至看见就不舒服。但我反对因此轻口薄舌以“土”、“山”、“乡”、“农”、“村”来形容一个艺人的外观和气质以表示嫌弃。至少,那不符合事实。这些艺人绝大多数跟食材生产地并无直接关系,也没有从事农业的经历。我想,中国大都会里的高智青年们其实无需靠这样的尖刻言语来证明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更高。然而不幸的是,这股风气似乎已经不止于豆瓣这样的网络社区,都已经开始传染到了面向大都市青年的正规媒体了。 豆瓣短评截图

但我喜欢不喜欢似乎仍是没用的。网络上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这是现实。 还是强调,这里不对相貌的问题做二选一的论断。其实也就是要说,外貌不是一个演员是否能够得到肯定和成功的先决条件。毕竟人类历史上,存在着既有颜值又有演技而有艺术成就的优秀电影,也存在因为演技而有颜值,甚至改变了大众审美趋向的优秀演员。当然有这种可能,有人以为即使又大又突的眼睛、超短的人中、鹰钩鼻什么的也是极好看的,所以红与不红,也就不归结为外貌。但反过来,当一部剧情混乱、表演风格过火离谱的作品里,一个核心人物(演员)却被过多次强调“真美,真美,真美”时,只会令起先没有一眼投缘的观众更加的反感,于是就有了如上图中的第二和第四条短评那样的话。 比起形容,即外貌中颜色形状长度之类的数值,气质却有更一致标准。而所谓气质,就是内在修为的外在表现。 戏剧艺术,之所以在各种文明当中文化地位都有些特殊,其中一个原因是,自古以来这是可能面对高上阶级进行的表演,而作品的故事和人物也很可能是高上阶级的。所以要得到认可,演员要有相应的仪表和素养。这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劲儿地拿出小学女班长瞪眼指着人尖声大吼的架势,就演得好巾帼将军或女刑警。无论在哪部电影里,她的表演,想起来就只两幅表情,怒时粗野,笑时轻浮。两者之间的还有僵脸挤眉装酷。哪一种都俩字,过火。确实就是尴尬得不忍直视。 中国历史上的女性军事指挥官其实屈指可数。就古装历史题材,文化渊源基础还是潜意识中决定一个艺术人物被接受的可能性和被塑造的难度。

图片来自豆瓣

演员所谓的特质、天赋什么的,有时候无非就是演员对人物的经历和情感历程能有多少的理解和共鸣罢了。所以才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但不是每个角色都适合任何人。 没有阅历,自然没有自信。没有自信,自然没有气场。人要是突然被放到理当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其实心虚得在发抖。看看她领“好莱坞国际奖”的视频,这一点有多少人看出了呢?之所以打破沉默,单说她,而不说其他也饰演角色与自身形象不被群众认可的、连续主演烂片的、被“黑出感情”的什么姗什么多少次方的,盖因于此(话说,她用过的套路和人设其实跟多次方是很相似的:先借借前辈明星的光,先不管质量但求持续高调出现造成存在感,有点名气就立即多方位发展。然而一个多次方已经够让人觉得够了)。 纵览她已经五六年的电影历程,“不红”,与其“怪罪”于观众的苛刻,众口难调,乃至故意以吹毛求疵和尖酸贬损为乐的“恶趣味”,不如说是为她规划的头脑(不论具体是谁的)完全没有品味和眼界——以为哪种类型的作品比较受欢迎,她就去演,结果偏偏大众就在此时腻味了这类型的: 《潤東的美女老闆》出来时年青观众恰恰开始厌恶这类鸡汤加致幻剂般的所谓爱情童话,而且就如有人评论的,看了简介就知道结局, 《战国》时人们正好腻味了“中国式古装伪大片”——三两个演出过好剧广受尊敬的巨星领衔主演,加三两个演出过烂片但形象尚佳亟待翻身的过气明星,加一两个年内因电影以外原因广受关注的年青明星,加一两个金主要捧的新人,打着大制作的招牌吸金,过程中偷工减料,大而无当的场景,华而不实的服装设计,冗长的打斗场面,最后以上一切都放进一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冷饭故事,或仅仅是“名字”中, 《超时空救兵》出来时,不但观众已经厌恶这类鸡汤加致幻剂般的爱情童话加低成本喜剧,何况还是同样遭到嫌弃的荒诞穿越, 然后的成龙、甄子丹的警匪动作片,再到现在的《长城》,莫不如是。作为一个(n年)新人,竟是靠“倒想看看到底有多烂”的负口碑营销都无力的——当然,现在情况似乎有了变化。但之前的,就算假设这一连串的影片不是跟风之作,也不是值得反复看的作品。水军也救不了的低分和亏损的业绩是摆在那里的事实。还是那些话,表演太难看。此外,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她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参加过一部一人一句群星合唱,但完全没有复制08年那首前辈篇传唱度的奥运歌曲《(地名)什么什么你》(当时我已经将参加的明星们概括为“烂片制造者们”)。至于电视剧,更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十年前就被玩坏了的伪历史古装剧。仿佛她的出现就是经济学讲的“明斯基点(时刻)”。背后的整个企划当然只能被视为头脑简单,和简单粗暴地砸钱。 说到钱这东西,人们至今似乎仍止是皮里阳秋地赞叹资助者的“真爱”,猜测谜一样的背景和人际。有些事情,没有第一手消息,也就不跟着把别人的嘴当耳朵了,都明白大概是那么回事。如果是真心对一个人好,你情我愿的,各取所需,川普大统领在上也如此,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有几人想到,制作影视的本钱,如果来自企业,那就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如果来自公家,那就是叫做“税金”的劳动人民的血汗钱。也就是说,本质上这已经是关乎社会财富的问题。这样用钱合适吗?这背后金主的吃相得是何等的难看。(最近,当然再一次又是有前例的,又要改为作慈善家的人设了,但,得到公众高度肯定并赚了大钱的明星做公益可谓锦上添花,甚至都没一部拿得出手的好作品票房大卖的也扶贫公益是什么回事?岂不是等于在说,不论作品水准高下,不论公开账目上的成本票房几何,反正该圈中人都有许多钱拿然后顺便用一些零头买点名誉?这当然不是正能量,甚至不叫负能量,而该是暗黒能量了。) 如果就止是这样在国内玩一玩,不管耍成怎样,也都还无所谓,反正群众都已经知道这就是影响力、资本和资源的现实。事实上一些曾几何时起点高有背景的演员,如今晃了十年,也已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了。但居然被放到一部国际合作,甚至扬言要搞文化输出的巨制中(一种“国家有任务交给”的感觉),就不由得目瞪口呆了:我说导演,不用这个人来演,到底会少得多少初期经费? 包括张艺谋在内的制作方人员都用许多个“第一次”给《长城》做挡箭牌。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怎么定义“合拍片”,还有怎么就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合拍片”,但我只记得作为一个看客,还知道之前还看过一部也是好莱坞明星参演的《天将雄师》。而制作群成员的出生地和比例,真的会是观众首先关心的问题吗? 说到张艺谋,所谓“事不过三”,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三枪拍案惊奇》,早已足够表明他在驾驭涉“古”题材时只会卖弄一些别人看来并不深刻的他自己的“理解”,以及肤浅的各种人和物的堆砌。作为前面所谓“中国式古装伪大片”的始作俑者之一,他一个人的新尝试,或说“练习”,还能是成熟的观众要花钱去看并为其又达到一个新高度而喝彩的理由吗?当然,一如既往,他还能够备齐足够引起大众关注并可能转化为票房收入的因素,就如上个年代的我曾经因为喜欢李连杰和梁朝伟而期待《英雄》,因为《雷雨》和周杰伦的歌曲而期待《满城尽带黄金甲》(也是从此再不能说:“有好歌曲的电影一定是好电影”)。或许这次在海内外都还能够吸引一些想看新鲜和“just watch the fight”的观众。但世界观众的心态是很微妙的。就像中国此前没有太多国产魔幻巨制,但不等于中国的观众都不懂此类电影的品位,例子参见韩国的合拍片《龙之战》(2007)。 豆瓣评论截图

以前曾有一个“电影过年”的年度影评,被网民戏称为十套在做六套该做的事。在2015年电影票房造假已经被央视新闻揭批,2016年央视六的电影报道也用各种方言和诙谐腔调念网民短评(吐槽)的当下,原本以为,2012年的秋天过后,央媒在电影评论这块儿也终于变换风格,跟网络更深度地融一融了吗,却在这时,居然还有专文指责一部从开头就不被看好的作品是遭遇“恶意评论”的,也真的是堪称“没谁了”。难道还真的就是传说中的,你敢说不好,我部把你打到承认为止?这背后的“有影响力者”的吃相得是有多难看。(有些网站是不给让这篇题目这个名字放在题目里的。) 至此为止,再有见到说“某某这次有进步”来粉饰一部整体水平就很欠的电影和一个出道时间已经不短的“负数演员”——无论做加减乘除放哪儿都要亏的,也是受到够了。观众本质上不是学校科任老师或学生家长,不为把有缘的谁都送上某个专业的殿堂级高度而进行批评,所以只会“惊喜”而不会单独为一个人“奖励”。观众是带着某种精神需求付出了金钱和期待的客户,观影经历实为验收产品然后增减信任的过程。影视艺术也不是反复做的练习题。每一次创作都是不可复制的过程。一个有名的故事或许会被翻拍,但不可能再由同一帮人重做一次孙膑战庞涓的故事。 近段时间里,也已经有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批判影视界片酬上天,品质落地的现象。但仍仅仅归结为行业中人“各种感各种心的缺失”和“媚俗”的问题。其实,如果仅仅是为“颜值”,也是一种价值。是价值,就值得出价。就如川普大统领及夫人。但“负数”走向了国际就太奇怪了。观众为违背“规律”的现象,无论是讥讽,还是愤怒,都不为过。烂片迭出,恰恰是市场被权力故意破坏的恶果。详情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