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内地版 共21集,完结

分类:欧美剧 中国大陆2001

主演:内详

导演:高群书

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悲剧不断发生,夫妻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因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发生矛盾,并且因为各自的固执和偏狭,导致矛盾愈演愈烈,双方按捺不住,激情杀人。类似悲剧在我们的周围俯拾皆是,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关注的是悲剧的结果,往往忽略了悲剧的起因。本剧目的就在于让人们透过这些悲剧发生、发展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警惕自己生活中的某些情感变化,并以别人的悲剧为鉴,理智地化解这些情感变化。由于激愤杀人的触发点大都是生活小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背景,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变化,有的只是某种情绪在生活琐事中的不断积累,是人物心态的稍微变化,极适宜以小见大的系列单元剧表现,并且唯此才能涵盖生活的丰富和广泛。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作为片名的“真相”,其实就已经提供了读解这部作品最为核心的线索。其他事物与真相之间的错位感,以及片中人物试图接近真相的努力,建构了是枝裕和迄今最为复杂的互文迷宫。而他擅用的家庭剧情节,仅仅只是这座迷宫中的一道独墙。

这部影片的主角法比耶娜是一位著名法国女星,我们很难不将这个角色,与扮演她的演员凯瑟琳·德纳芙联系到一起。借着她的回忆录出版的契机,她的女儿卢米尔(朱丽叶·比诺什饰)带着丈夫与孩子回到巴黎。然而,这趟旅程却揭露了一系列夹杂着痛苦与伤害的母女记忆。

在卢米尔来访期间,法比耶娜还在拍摄一部名为《关于我母亲的回忆》的影片。这部“戏中戏”改编自华裔作家刘宇昆的同名科幻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一位患有重病、仅存两年寿命的母亲,为了能够目睹女儿成长的过程,乘坐宇宙飞船投身宇宙,试图减缓时间的进程。

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就可以体认到《真相》探讨的第一种错位——时空与真相的错位。

在刘宇昆的作品里,那位母亲为女儿带来了礼物,其中包括一件过小的衣服,和一套太陈旧的书籍。但女儿并不喜欢这些礼物,她想要的是一把吉他,但父亲认为她的年龄太小,还不适合这样的乐器。而在小说的结尾,母亲柔情地告诉她,“让我们彻夜不眠吧,那些父亲说你做不了的事情,我们都会一起做的。”

有趣的是,在母亲的礼物与许诺中,我们读到的都是来自“过去”与“未来”的赠礼。衣服与书籍属于过去,而吉他与“剩余的一切”都属于未来。

由于浩渺宇宙和漫长时间的隔阂,这对已然对彼此感到陌生的母女,永远不可能共享此刻。在这篇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中,这种迷惘感呈现得颇为真切。所谓的情感真相,恰恰是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东西。

在直接指涉这部小说的《真相》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错位的同构。

其中较为浅显的版本,体现在法比耶娜与片中另一位女演员关于年龄的谈话里。法比耶娜扮演的角色名为艾米(73岁),而那位演员扮演的是年轻版的她(38岁)。她们谈及了用电影特效处理容貌的技术,但在两人戏谑的对话中,这种技术被赋予了某种荒诞感。

不过,更为深刻的同构,仍关乎法比耶娜的深沉记忆。她之所以接下手头的项目,恰恰是因为与她演对手戏的“女儿”玛农,与早逝的传奇女星萨拉非常相似。萨拉曾是法比耶娜的挚友,对待卢米尔宛如生母。然而,法比耶娜曾经为了得到心仪的角色,不惜依靠潜规则与萨拉争夺。

这段爱恨交织的过往,浸渍在影片的戏中戏情节之中。对于法比耶娜来说,玛农或许是处于不同时空的萨拉,但她已经永远不可能与玛农“对话”了。因为某些最为珍贵的东西,已经永远失却了。

当然,关于玛农的一切,在法比耶娜的回忆录中被全然抹杀了。这恰恰涉及了《真相》中的第二种错位——叙述与真相的错位。

其实,我们在第一场戏中,就已经体认到这一主题了。那位胆战心惊的记者,向法比耶娜抛出那些僵硬的问题,但关于她本人的一切叙事,都掌控在她自己的手中。

她对回忆录的调整与“润色”,更是触怒了自己的女儿卢米尔。然而,当女儿质问她的时候,她却义正言辞地说:“我是个演员,不会将真相全盘托出。”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会渐渐意识到,其实女儿卢米尔的“叙事”,也同样是片面而残缺的。在法比耶娜的手中,也掌握着卢米尔并不知情的故事。她们提供的信息,就如同逐渐靠近真相的碎片。

如果说时空的错位映射着消散的现实世界,那么叙述的错位,则映射着能指与所指的虚空中,无措地寻找意义结构的努力。女儿千里迢迢来到巴黎,恰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故事”,而母亲对回忆录的撰写,也是为了敲定“自己的过去”。但很显然,她们终究未能如愿。

当然,在这座采用“元电影”结构的互文迷宫中,最为繁复的,仍是艺术与真相的错位。

在刘宇昆的小说中,那位患有疾病的母亲,选择了“延长”时间的宇宙飞船作为避难所。而对于法比耶娜来说,电影艺术既是一场疾病,又是一处避难所。迂回的修辞与润色的美学,真的会比片面的叙述更可靠吗?

法比耶娜无疑是一位颇为自负的演员,但她也拥有自负的资本。对于她来说,苦难皆是创作的材料,一切伤痛都是为了帮助她创作更好的表演。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影也吞噬了她的生活,让她的亲情与友情成为了牺牲品。

但电影并没有帮她找到真相。宛如亡灵般出没的、萨拉的化身仍旧缠绕着她。凯瑟琳·德纳芙用那令人叹服的表演,让我们看到坚若磐石的铁面之下,隐藏的几分犹疑。对于她来说,电影或许永远是“真相的渐近线”。

一切对于艺术体裁的指涉,都强化了这种犹疑:元电影的结构、电影与小说的异同,甚至是所谓的“水土不服”——是枝裕和曾在访谈中提到,曾有制片人给剧本提意见时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会和家长同床睡了”,但他仍旧保留了这些偏差。

在临近影片结尾处,是枝裕和在调度那场法比耶娜与卢米尔的“和解”戏中,上述的三种错位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场戏开始的时候,他采用了谨慎的远景双人镜头审视这两个角色,两人还被卢米尔带来的道具隔开——在她们之间,仍旧存在着某种隔阂。但是,随着谈话的进展,卢米尔逐渐意识到,在遥远的过去,母亲似乎对她也曾有过她所未知的关怀。

在一系列景别贴近的正反打中,两人的距离逐渐靠近。最终,在袒露心扉之后,两人落入了颇为紧密的双人特写之中。然而,法比耶娜突然厉声表示,自己应该把这些情感用在表演上。这时候,在同样的景别中,卢米尔滑入了后景模糊的浅焦影像之中。

我们看到,两人曾试图穿越时空、补足叙事。法比耶娜甚至一度表示,如果回忆录再版,她会添加与卢米尔坦陈的这些内容。然而,在“电影艺术”的侵蚀之下,她们再次与彼此隔开了距离——就算是在最近的景别里,也会出现前景与后景的隔阂。

在这部名为《真相》的影片中,我们沿着法比耶娜与卢米尔的路径,一次次地向所谓的“真相”发起冲击。然而,直到影片的结尾,我们仍未知道真相是否存在。或许真相仅仅在于寻找真相的过程,或许那场和解戏的瞬时性,恰恰是真相的实质。

桑顿·怀尔德曾写道:“如果伊丽莎白女王、腓特烈大帝或欧内斯特·海明威阅读自己的传记,他们会高呼:‘啊!我的秘密并没有泄露!’可是,如果娜塔莎·罗斯托夫阅读《战争与和平》,她会用双手捂住脸尖叫:‘他怎么会知道?他怎么会知道?’”

然而,书中的角色当然会为创作者的神力而惊叹,旁观者所俯瞰的,或许只是百转千回的真相迷宫。

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