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曜日式散步者 超清

分类:纪录片 台湾2015

主演:黄亚历

导演:黄亚历

(剧场旁餐厅速记)

《日曜日》过于精致的形式向观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导演映前即先说明“不熟悉艺术史、文学史的人,‘没有知识性包袱’的观众应该能从中看出些不一样的东西”,大概也就是提示观众可以跳出对“纪录片”的固有印象来观看本片,甚至是把它当成一部艺术影像来看,但映后还是有一位学纪录片的学生站起来说自己“完全没看懂”。

简单地说,这部电影用历史影像、被构造的影像(老电影片段和搬演)、文学(诗歌和文论)、摄影、绘画、肖像、声音和音乐来表现诗人的思想、诗人被构造的想象和诗人所处的现实。一群曾妄图以思想来求取文艺上的创造的少年们,终于沉入现实,乃至崩落于现实,大概是这样的一些人生。

可以看出《日曜日》的田野和文献工作做得扎实,但剪接上没有完全遵照历史真实(比如使用的电影片段、旧照片并不都是所表现的那个时间点的作品),这一点非常反传统。且影片摒弃了“涉入者采访/口述”和“介绍性旁白”的形式,完全以档案、文艺作品摘引和“戏剧展演”(即搬演)来结构全片,可以说已经溢出了“纪录片”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投在大银幕上的艺术展/后现代史学作品。(很喜欢)

戴锦华的批评很尖锐:电影以日语为对白&旁白语言,全片充满拍摄日本的影像和代表日式物哀美学的符号,是否会因有意保证影片的精致、统一、圆融而回避了殖民现代性带来文化冲突的现实。这里我举了几个我以为应当用台语/汉文而实际用了日语的例子,但因为不熟悉台湾文学史所以例子都有点问题。导演的回答还是蛮圆满,即“风车诗社”是比较特别的例子,成员皆以日语生活、写作,其文学亦主要与日本中央文坛相联结,甚少参与同时期关于白话文运动的论争,因而影片选择不去处理其他语言的部分。但《日曜日》的政治色彩还是明显,皇民化运动时期画面明亮紧张,光复期间情绪激昂却有反讽意味透出,直到二二八事件后无尽低落阴暗的怨诉。影片选择如此表现当然与几位诗人的人生轨迹有关,但在这样一部主观性极强的“纪录片”中把责任推给拍摄对象,多少还是有些狡猾。

戴锦华的表述是,虽然我们观影后可以用一种外设的后殖民视角来分析批判这部影片,但影片并没有内建这个或许是书写日治时期时必要的视角。我看的时候倒是在想,对大陆人来说《日曜日》的这种处理看起来充满了去政治/后革命的纯文艺情调,但对现在的台湾来说,它可以看做是对现在“谈台湾文学必谈后殖民”的流行趋势的反动也说不定。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挺好的。

P.s 故事很绝望,让人想着要么去死,要么就去做诗人的妻子好了。详情

排序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9-2020 www.135ys.com All Rights Reserved